跳到主要内容

075

第二章 色高品

三六一 色高本生谭

〔菩萨=树神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为向〔舍利弗、目犍连〕殊胜弟子二人所作之谈话。某时之事,二人大长老等,思:“于雨安居间,住空屋以为乐。”向佛拜辞,弃弟子群,自身携衣钵离祇园而去,住于某边鄙村落森林之中,以一食残食之男,供长老等之役使,住于同处之傍。彼见长老等之和睦生活,自思:“此二人生活非常融洽,予能否使彼二人之关系分裂?”彼往长老舍利弗之所问曰:“尊师!汝与彼尊者大目犍连长老彼此有无某种怨怼?”“汝何出此言?”“尊师!彼于我见面时云:‘舍利弗之出生、种姓、族类、地位,其它各点,如见闻、书籍知识及神通等等之上,如何能与我一同。’尽为举出汝之缺点。”长老发笑,言曰:“汝勿言,且他去。”

彼其后一日,又往大目犍连长老之处为同样之话,长老亦发笑而言曰:“汝勿言,且他去。”于是即往长老舍利弗之处问曰:“彼食残食之男,往汝处作某种之言耶?”“唯然,法友!与予谗言,可将彼驱去为宜。“诚如所言,逐彼离去。”于是目犍连谓曰:“汝不可住于此处。”弹指追彼离去。二人和睦相处,赴佛之处礼拜而坐。佛于会见后问曰:“安居生活快乐否?”“世尊!食残食者一人,欲分裂我等友谊,分裂不成而逃走。”佛言:“舍利弗!此人思欲分裂汝等,分裂未能成就而逃,非自今始,前生亦复如是。”佛应长老之请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为森林中之树神,此顷狮子与虎栖于森林之山窟中,有一只豺奉仕此二狮虎,食彼等之残食,身体壮大。一日彼思:“我尚未曾食狮虎之肉,我须使此二者相互恶化,使二者冲突打架而死,然后我食其肉。”彼往狮子之处问曰:“主人!汝与虎先生似乎彼此含有嫌隙?”“汝由何而知?”“主人!彼于我往见时云:‘狮子身体之毛色、高大、素性、力量及能率均不及我之十六分之一。’彼尽举君之缺点。”狮子问后云:“汝勿言且去,彼决不云此事。”豺于是又往虎之所,语相同之话,虎闻其言,往狮子处问曰:“吾兄!君为如是如是之言?”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色高生有力     精进且刚牙

    强腕无能胜     汝曾为此言?

刚牙狮子闻此唱次之四偈:

    色高生有力     精进力腕强

    刚牙无能胜     予曾为此言?

    全等斯共栖     友!    强腕者!    汝若兴害意

    今与汝共住 我心实不快

    好闻他人语     如实生信者

    与朋友疾离     且多起怨怼

    心常放逸疑无因     只求瑕疵非友谊

    如儿偃卧母之怀     不信谗言真友谊

狮子以此四偈说友之德,使虎闻之。虎云:“是予之过。”彼向狮子谢罪。彼等仍于其处和睦生活,而豺则逃往他处。

结分

佛述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豺是食残食之男,狮子是舍利弗,虎是目犍连,而对事体经过目观者森林中栖住之神即是我。”

三六二 验德本生谭

〔菩萨=婆罗门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以德试验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。据传王云:“此〔婆罗门〕为德具备之人。”而比对其它之婆罗门更加另眼看待。彼自思:“王以我为‘具德者’,比对其它之人特别看待,又以我为‘过目不忘多闻者’,学问品行皆甚伟大,我今将加以试验。”一日彼由知藏官(库官)室盗取金货,知藏官对彼表示敬意,而无任何之言,然彼于第三次时,则以彼为盗贼于饭时加以逮捕,引至王前。王问:“此何为者?”官云:“彼盗王之宝。”王问:“婆罗门!此真实耶?”答曰:“大王!予非盗王之宝,予因对学问与品行何者伟大,发生疑问,思欲探究其中之理,三度窃取金货,而被此人所缚,伴来王之眼前。予至今始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,予已无为家族生活之必要,予请求出家。”彼被许可出家,自己宅门不曾一顾,往祇园精舍向佛发愿出家。佛许彼出家受戒,彼于受戒后不久,达内观之结果入最上果(阿罗汉果)。

于法堂之中,开始论议:“诸位法友!如是如是之婆罗门,为试自身之品行,出家修行内观,达阿罗汉果。”佛出彼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事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不只此人,前生亦有贤人等试品行而出家,为自身等得安住之处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某婆罗门家。达成年后,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,往波罗奈谒见国王,王与彼司祭之地位。彼守五种戒法,王以彼为正直之人,持有敬意,彼思:“究竟王对予之德行持有敬意,或认予具有闻而不忘之才?”一切与如上所说之故事相同。然于此处婆罗门云:“今予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。”而唱次之五偈:

    戒胜抑学胜     吾先怀疑惑

    今知戒胜学     吾已无疑惑

    生空族亦空     戒为最上者

    凡不具戒者     学亦无有要

    不立于法刹帝利     不依法之毗舍种

    凡此两者弃此世     将生恶道定无疑

    刹帝利与婆罗门     毗舍首陀旃陀罗

    弗拘沙(清扫夫)等皆守法     升入天界为平等

    种族友吠陀     来世不安乐

    己持清戒者     来世得安乐

大士语如是之戒德,王许其出家,即日入雪山,出家入仙人道,得神通与禅定,成为生梵天界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试品行出家入仙人道者即是我。”

三六三 惭本生谭

〔菩萨=长者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给孤独长者之友,住于边鄙地之长者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二者皆于第一篇第九章最后之本生谭〔第九○忘恩本生谭,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五页〕中详细说明。然此处住于边鄙地长者之男等,失去切之路费,失自己之所有物而逃,向波罗奈之长者求援,长者云:“对向自己之处来者,不为应为之事者,为不知报恩之人。”于是唱次之诸偈:

主分

    嫌无惭耻意     只言汝为友

    不为胜行者     吾不思为友

    身行口始言1     不行口不言

    不行而言者     贤者所藐视

    常行放逸疑无因2     只求瑕疵非友者

    如儿卧于母怀中     挚友不被他分裂

    具有效果与功德     担负人间之重荷

    心中生起欢喜事     赍与赞赏增快乐

    独处有妙味3     味寂静妙味

    吸法悦妙味     无恶无怖畏

如斯大士恐交恶友,依独栖达不死之大涅盘,把握教之极意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。”

注1 此为第三二○,喜舍本生谭之第二偈所出,参照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喜舍本生谭之偈。

2 此为第三六一,色高本生谭第五偈所出。

3 此为法句经第二之五偈。

三六四 萤本生谭

此一萤本生谭问答于大坠道本生谭(第五四六)中将详细说出。

三六五 蛇使本生谭

〔菩萨=谷物商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于以前萨拉迦猿本生谭〔第二四九,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七○ 页〕中已详加说明,此处则说此老人对一村中出家少年责骂鞭笞,少年逃避,脱去法衣。再使少年出家,仍如前状,三次还俗,又再出家,使少年不喜再见彼。

法堂之中开始谈论:“诸位法友!如是如是之老人,与自己之沙弥不能为共同或各别之生活。沙弥知其恶处,不喜见彼。少年为一心地善良者。”佛出其处问曰:“汝等比丘!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?”比丘白佛:“如是如是之事。”佛言:“汝等比丘!此非自今始,此沙弥前生即心地善良度日,知人之恶点,二度不喜再见其人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经商谷物之家,达成年后,贩卖谷物,以营生计。

时有一弄蛇人,捕一猿调教诸艺,使其弄蛇。当波罗奈告示祭日之时,彼托猿于谷物商之处,七日间步履巡回,弄蛇舞踊;商人亦与猿种种食物。至第七日弄蛇人由热中祭乐场中归来,以竹杖三度打猿,携彼往园中加以捆缚,然后自己就寝。猿解其缚,跳上庵罗果树,食庵罗果。弄蛇人醒觉,见猿在树上,彼思:“必须以甘言诱出,加以捕获。”彼与猿谈话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汝友有善颜     吾因赌博负

    投予熟庵罗     因汝而有食

猿闻此唱残余之偈:

    吾友!

    汝实为伪者     虚言以赞吾

    何时见闻汝     对猿有善颜?

    弄蛇者!

    如我在汝心     汝尚在我心

    汝狂入谷仓     鞭笞饥饿吾

    我思苦卧事     至今吾战栗

    纵然登王位     不与庵罗果

    住室之良家     幸福且无欲

    贤者如斯者     适当结友谊

猿为斯语后,入森林中而去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“尔时之弄蛇人是此老人,猿是沙弥,谷物商即是我。”

三六六 棍比耶夜叉本生谭

〔菩萨=队商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问曰:“比丘!汝厌出家是真实耶?”比丘白佛:“世尊!是为真实。”问:“见何耶?”白曰:“见着饰物之妇人。”佛言:“比丘!此五种之欲,乃一棍比耶夜叉混以毒物置于路上如蜜之物。”佛应彼之请求,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队商之家,达成年后,由波罗奈载五百车商品,为贩卖而出发。行至大道森林之入口时,召集队商于前教示曰:“此路上有含毒之树叶、花及果实,汝等食此前所未食之物,如不问予即不可食。又怪鬼类弃置盛以生姜饭之袋及种种搀毒之甜蜜果实,如不告我则不可食。”于是出发前行。有一名棍比耶夜叉,于森林中央道路某处敷展树叶,搀入毒性之蜜汁,自己则于道路近傍为采集蜜汁之状,叩击树木,各处徘徊。不知者思为:“此乃为修功德而置者”,取而食之,即丧失生命,而为怪鬼类来食人。

菩萨之队商等或有贪欲之性质者,不能忍耐而食,贤明人等云:“使菩萨闻知而后食。”于是持蜜叶而站立。菩萨见此,使持蜜叶者舍弃,而最初食者已死,半分食者与以吐药,使毒物吐出,更与四种之蜜,以救助惠荫彼,得以保住生命。菩萨则往自己所望之处,卖去商品,还归自己之家。

    毒物为蜜色     蜜味与蜜香

    棍比耶夜叉     森林内投毒

    为饵求食者     以为彼食物

    人思此为蜜     误而食其毒

    因而得苦果     彼等遭逢死

    善虑此之毒     贤者能避之

    病毒被烧者     幸福得安乐

    人间亦如是     诸欲如投毒

    为欲所缚者     肉身为死虏

    弱者亦同此     助长增烦恼

    常避此等欲     超越世之执

结分

佛述此等唱现等觉者之偈,说明圣谛之理--说圣谛之理竟,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--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队商之长即是我。”

三六七 九官鸟本生谭

〔菩萨=少年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,佛说:“诸位法友!提婆达多尚不能使我怖畏”,所作之谈话。

主分

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某资财富有之家,幼年之时,与其他幼童等同在村之入口尼拘律树下玩耍。时有一贫困生活之医生,彼于村中,不得任何工作,离家来至此处,见一蛇于树叉处出首而眠,彼思:“予于村中未得分文,今骗此儿童等使为蛇咬,然后予为愈之,可有收获。”彼向菩萨云:“汝见九官鸟之子可以捕之。”“唯诺,予将捕之。”“汝观彼眠于树叉。”彼不知为蛇,登树上攫取其首,始知为蛇,然亦不能退返,于是急行捉住而投出,蛇落于医生项上紧紧缠绕,强力啮之,医生倒地,彼即逃去。诸人集合,大士前来为诸人说法:

    彼指此黑蛇     九官鸟之子

    彼为邪教导     终为蛇啮倒

    不打不杀者     彼欲打杀之

    如斯败卧事     如此倒地人

    不打不伤者     彼欲打伤之

    如斯败卧事     如此倒地人

    如人握尘土     逆风投散之

    此尘伤其身     如此倒地人

    对无害者兴害意     违逆清净无执人

    对此愚者祸还来     犹如逆风投细尘

菩萨唱此等之偈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贫乏生活之医生是提婆达多,知物之少年即是我。”

三六八 竹铐本生谭

〔菩萨=少年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有关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。尔时佛言:“汝等比丘!不只现在,前生如来即有智慧,方便善巧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,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生于资产财富之家,一总应为如前之故事。然唯此处医生之死,村人谓其杀人,以革纽缚起诸儿童等云:“此事应引至王前。”于是将彼等送往波罗奈。菩萨于途中教示其它诸儿童等:“汝等勿惧勿怖,于王前应有快乐气氛,国王陛下将先问我等,然后由予承接。”皆曰:“甚善。”依菩萨之言予以同意。

王见一同不畏不怖,气度大方,自思:“村人谓此辈杀人,以革纽缚来,彼等遭遇此等苦痛而不怖畏,气度大方,此辈缘何心不忧虑?予将问彼等。”于是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落入敌手中     以竹铐打缚

    颜色甚沉着     何故汝无忧?

菩萨闻此,唱他之四偈:

    依忧与依叹     不得少许利

    知彼之忧苦     使敌心欢愉

    贤者应知事决处     灾祸逢时不动容

    彼之颜色仍依旧     敌者见之心烦恼

    读诵神咒及爱言     依予家系善施与

    得利之法亦有时     依彼致力为家计

    此利吾与他     皆知非应得

    无忧心断念     业牢今奈何

王闻菩萨说法,调查事之缘由,判明彼等无罪,除去革纽,授大士以大名誉,任命为王自身之圣事、俗事两方之顾问大臣宝。其它诸儿童等亦授大名誉,各各授与土地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波罗奈王是阿难,儿童等是首位次位之长老,而贤明少年则是我。”

三六九 知友本生谭1

〔菩萨=天子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不从顺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于四门本生谭2中将再说明。

主分

彼知友者被投入海中,因彼之欲深,更向前行,于地狱中被煮之有情所居之突起地狱,彼思为一都会,入于其中,头为入挂有剃刀之车轮。时菩萨为天子,巡回至突起地狱,彼〔知友者〕见而问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对天人言予何为     如何邪事予曾为

    予之头将被拔去     车轮在予头上绕?

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悦乐兴宴水晶宫     白银宫与摩尼宫

    超梵天有黄金宫     汝有何要来此处?

尔后知友者唱第三之偈:

    比此更有一富乐     此处应有如彼处

    依如是想我前来     汝今见予陷破灭

于是菩萨唱其它之偈:

    以四欲得八     以八得十六

    十六三十二     汝贪得车轮

    因贪得灾者     车轮顶上绕

    欲上难扩充     因贪乃至于

    世间贪欲人     头负刀车轮

知友者为此话已,身被磨碎,车轮倒下,彼不再能言,天子回归天上自己之处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知友者是此不从顺比丘,天子即是我。”

注1 可参照第四一,罗娑伽长老本生谭(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三○四页),第八二,知友本生谭(同上第三十二卷一二六页),第一○四,知友比丘本生谭(同上一八六页)。

2 此处之大知友本生谭,即指四门本生谭(第四三九)而言。

三七○ 苏芳树本生谭

〔菩萨=鹅鸟〕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调伏烦恼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在水本生谭〔第四五九〕中将再说明。此处佛呼比丘言曰:“烦恼乃可怖之物,纵令少许,亦如尼拘树林之状,使人陷于破灭。昔之智慧者等皆以为可怖之物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。

主分

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金色鹅鸟之一族,达成年后住于心峰山之黄金窟中,食雪山地方之自然池沼中之稻,食后归还。如是彼于往来之中途,有大苏芳树,彼往时于其处休息而往,还时亦于其处休息而还,于是与宿于其树之树神相亲。其后有一鸟于一株尼拘律树上啄食一粒果实,往落于苏芳树上,落粪于树叉之间,其后尼拘律树成株。当其四指大时,芽叶赤色,非常美丽,鹅王见此呼树神曰:“苏芳树君!尼拘律树生于树上,生长而行破坏,不可使之生长,破坏汝之宫殿,汝应拔除之。应怖之物当怖之。”彼与苏芳树神共语,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鹅鸟敬告苏芳树     贵君!    尼拘律苗生汝处

    根干行将抱汝腰     汝之生命将断除

苏芳树神闻彼之语,不与接受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尼拘律树生长善     予将赖彼得茁壮

    犹如予之父或母1     彼亦如是为生长

鹅鸟于是唱第三之偈:

    乳树生乳汁2     汝腰实可恐

    予将呼飞去     不喜其生长

如是言毕,鹅王展翼向心峰山飞去,自此以后,再不来息。其后尼拘律树生长,于树生一树神。因尼拘律之生长,苏芳树毁坏,树神宫殿与树枝一同落下,尔时树神回忆云:“鹅王言见此未到之灾难,然予未依其言。”树神悲叹唱第四之偈:

    我今甚恐怖     喻如须弥山

    不守鹅鸟语     我今逢大难

尼拘律树生长,苏芳树皆被破坏,仅余树株,树神之宫殿消灭无余。

    生长危害己所依     贤士不赞此生长

    深恐自己之溃灭     智者努力绝其根

此第五之偈为现等觉者之偈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--说圣谛之理竟,五百之比丘达阿罗汉果--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金色之鹅鸟即是我。”

注1 “犹如予之父或母”彼生长后,至如父母老后时期,儿女即为所依赖者,此句为将为予之依赖之意。

2 尼拘律树分泌如乳汁状之胶质甚多,故称为乳树。